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项目执行 >> 质量管理 >> 正文
试论预应力混凝土梁(板) 的施工质量控制
作者:刘希武 来源:中国论文联盟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3-9-23 13:53:28
在梁体预制的底模端部设置一块长约1m、厚约2~3cm的橡胶板(顶面与底模齐平),梁体张拉后,橡胶板受压变形,受压面积增大,梁端混凝土承受的集中压应力随之减小,梁端底部混凝土完整不破碎;有的项目,梁体预制时在梁端底部设置梁长方向约20 cm、竖向约10 cm的导角,有效地增大了张拉后梁端底部的受压面积。

  4. 预应力损失过大的原因及对策

  4.1 原因。

  设计计算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张拉控制应力σcon时,除需要根据承受外荷载的情况,估定有效预应力σy外,还需要估算相应的预应力损失σs。

  即:σy=σcon-σs

  预应力损失σs主要包括预应力筋与管道壁间摩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S1;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S2;钢筋与台座间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S3(此项应力损失,仅在先张法构件采用蒸汽或其他加热方法养护时才予以考虑),混凝土弹性压缩所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S4;钢筋松弛(徐舒)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S5;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S6等。

  但由于有的施工行为不够规范,致使实际工况与原估算应力损失的工况不完全相符,导致实际预应力损失大于原估算值。

  4.1.1 预应力管道安装质量控制不严。

  管道位置偏差过大,或梁体浇筑过程中管道存在漏浆现象,致使σS1过大,超过原估算值。

  4.1.2 有的预制场设置过小。

  梁的预制数量受场地限制,梁的预制采用早强剂或提高混凝土配置强度,梁体浇筑后一般4至5天混凝土强度就能达到设计强度的7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对龄期也未作明确要求,结果梁体混凝土浇筑4~5天后即开始张拉。在此龄期内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并未完成,随着龄期的增加所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S6过大,且会导致张拉后梁体反拱度过大;再者,水泥用量大,如施工控制不当也易造成较多的收缩裂纹。

  4.1.3 砂的级配不规范。

  先张法施工采用砂箱法放张工艺时,如选用砂的级配不好,砂的空隙率大,张拉后砂箱的压缩引起预应力损失偏大。

  4.2 对策。

  4.2.1 加强预应力材料检验和各工序的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有关规范组织施工,避免因预应力材料不合格或施工行为不规范而造成预应力损失过大。

  4.2.2 严格控制梁体混凝土龄期。

  梁体张拉前,除对梁体混凝土强度有要求外,对龄期也应进行控制,避免过早张拉。有的项目设计规定龄期须达到10天以上方可张拉,对避免混凝土收缩和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和梁体反拱度过大取得了明显成效。

  4.2.3 采用级配良好的石英砂。

  先张法施工采用砂箱法放张工艺时,宜采用级配良好的石英砂,预应力施加后砂箱的压缩值不应大于0.5mm,装砂量宜为砂箱长度的1/3~2/5。

  5. 预应力施工值得注意的其它问题

  5.1 伸长量的计算。

  理论伸长量和实际伸长量计算时,应考虑千斤顶的预应力筋的工作长度。张拉用千斤顶,按穿索类型分为内陷式和穿心式二种,目前常用的预应力锚具大多为OVM型、HVM型、LQM型、XM型、QM型等,与其配套张拉的千斤顶YCN型、YCL型均为穿心式千斤顶。张拉过程中千斤顶的工具锚锚住预应力筋使其伸长,量测到的伸长量包括了千斤顶内的工作长度部分的伸长量;有的在计算理论伸长量时没有考虑千斤顶内工作长度的伸长量,而在实际量测的伸长量数值中,已经包括了工作长度的伸长量,导致计算的伸长量误差超过+6%;相反,若计算理论伸长量时考虑了工作长度的伸长量,而在实际量测伸长量时没有包括工作长度的伸长量,则可能导致伸长量误差超出-6%。另外,计算实际量测总伸长量时不应扣除预应力筋锚固阶段的回缩量。

  5.2 张拉记录换算。

  有的施工人员概念不清,张拉记录将油压表读数与张拉力混为一谈。张拉过程中2σ0时的张拉力常用2倍的σ0 时的油压表读数代替,且张拉控制应力σcon对应的油压表读数,没有依据千斤顶与压力表配套校正校验报告给定的相应参数,进行内插法换算。

  5.3 张拉记录初应力的伸长值推算。

  有的张拉记录初应力的伸长值推算方法不够规范。预应力筋张拉时,一般先张拉调整到初应力后再正式分级张拉和量测预应力筋伸长值,由于最初张拉时各根(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