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管理网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回到首页 | 联系我们 | 收藏本站
免费注册会员 | 登陆
工程管理论坛
工程经理圈 工程经理博客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节能建筑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
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我国铝门窗市场七大趋势
绿色建筑暖通节能问题及对策
创新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大力推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的索赔管理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工程管理网 >> 工程文库 >> 企业管理 >> 管理体系 >> 正文
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佚名 来源:建设工程教育网 点击量: 发布时间:2012-5-6 7:13:47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引导房地产业从资源消耗较大的粗放型产业向资源集约型的支柱产业转变,是房地产业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一、建筑节能现状

  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我国建筑不仅耗能高,而且能源利用效率很低,单位建筑能耗比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国家高出2~3倍。仅以建筑供暖为例,北京市在执行建筑节能设计前一个采暖期的平均能耗为32瓦/平方米,执行节能标准后,平均为21瓦/平方米,而相同气候条件的芬兰平均能耗仅为11瓦/平方米。因建筑能耗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就多耗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

  我国现阶段城市房屋建筑中普遍存在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和气密性差,供热空调系统效率低下等问题,以占城市建筑总面积约60%的住宅建筑为例,采暖地区城镇住宅面积约有40亿平方米,2000年采暖季平均能耗约为25公斤煤/平方米,如果在现有基础上实现50%的节能,则每年大约可节省0.5亿吨煤。

  二、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1、我国建筑能耗高,制约经济发展。建筑能耗约占社会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且其能耗总量逐年上升,在全社会总能耗中所占比例已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10%,上升到近年的30%,而这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6.7%),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

  2、高耗能建筑比例大,加剧能源危机。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平方米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既有的约430亿平方米建筑中,仅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

  3、建筑节能状况落后。上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致力于研究和推行建筑节能技术,而我国却忽视了这一环节,如我国建筑外墙的传热系数是发达国家的3~5倍,外窗传热系数为2~3倍,屋面传热系数是3~6倍。

  三、建筑节能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

  多年来,我国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主要采取先易后难,先城市后农村,先新建后改进,先住宅后公建,从北向南逐步推进的策略,但到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在试点中,原因如下:

  1、开发建设成本高,初期投资较大,国家没有鼓励政策。

  2、设计人员对节能建筑设计和施工技术尚未系统化、标准化,建筑从业人员的节能意识淡薄。

  3、政府部门组织管理不力,法规配套不全。

  4、建筑节能材料,工艺技术发展缓慢。

  5、国家对建筑节能的规范还没有列入强制执行的范畴。

  6、建筑节能的政策支持不够。

  四、建筑节能的方法

  1、墙体保温。墙体保温分为外保温和内保温,保温材料可用聚苯板或胶粉聚苯颗粒。目前较成熟的外墙外保温技术主要有外挂式外保温、聚苯板与墙体一次浇注成型、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外墙外保温等。其技术中还有将墙体做成夹层,把珍珠岩、木屑、矿棉、玻璃棉、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也可现场发泡)等填入夹层中,形成保温层。

  2、外墙门窗保温。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热交换,70%通过门窗,30%通过墙体和屋面。现在居室使用的门窗有单层和双层,双层保温隔音效果好于单层门窗材料。有木门窗、钢门窗、铝合金门窗、塑钢门窗,木门窗很少用在外墙上,塑钢木门窗热传导效果明显好于铝合金和钢门窗。玻璃安装有单层和双层,有3mm或5mm普通玻璃、蓝宝石玻璃、镭射玻璃、中空镀膜玻璃等,在隔声、隔热、节能、减少室内温差,提高采光性方面,中空镀膜玻璃效果最佳。中空玻璃在国外建筑物中已得到普遍应用。

  3、地板、屋顶保温。增加地板、屋顶保温层厚度可以提高保温隔音效果。

  4、改变设计布局,提高节能效果。设计应从建筑选址、分区、建筑和道路布局走向、建筑方位朝向、建筑体型、建筑间距、冬季季风主导方向、太阳辐射、建筑外部空间环境构成等方面进行研究。

  5、太阳能源与建筑有机结合。现在的建筑设计大都考虑造型、美观、适用及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耗能与节能考虑较少。而在现代住宅建筑中要求设计人员的设计体现“四性”:即可负担性(尽量降低造价);可居住性(安全、舒适、健康);可适应性(可满足日常生活及将来的变化);可持续性(实现资源

[1] [2] 下一页

文章录入:web13741    责任编辑:web13741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字体: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关于中国工程管理网 | 收藏本站 |京ICP备10012994号
    共创国际项目管理顾问旗下网站:中国研发管理网 | 项目管理者联盟 | 中国工程管理网
    VIP会员 | 培训服务 | PMP认证 | PgMP认证 | 刊物出版 | 沙龙会议 | 人才服务 | 广告投放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5-2014 21CPM.COM 工程管理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60517号